深耕文化沃土,文脉绵延入心。“打造文化兴盛沃土”,是宁夏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目标。
近日,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宁夏推荐申报的京剧《红高粱》、歌曲《我引绿洲接长路》、图书《阿娜河畔》、广播剧《遇见良渚》4部作品被授予“优秀作品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被授予“组织工作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宁夏出品”交出双优“答卷”。12月13日,记者对获奖作品主创人员进行了专访。
刘京,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在京剧《红高粱》中成功塑造“九儿”这一艺术形象。
记者:京剧《红高粱》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既是对该剧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其在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方面努力的认可。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是如何完成这次成功的探索实践的?
刘京:《红高粱》是历经3年匠心打造的一部力作,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自项目启动以来,赢博体育入口创作团队会聚众多业内顶流及中青年才俊,以全新视角和创新手法,将这部文学经典搬上了京剧舞台。
该剧由贾璐担任编剧,张曼君作为艺术指导,李慧琴为导演,由我领衔主演,并特邀著名京剧演员蓝天出演男主角。李慧琴导演在创排时,给剧目的定位是一部“心剧”。这个心,是“走心、用心、尽心”。创作团队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创新,力求使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深入挖掘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背景,以及他们面对日本侵略者时的英勇抗争精神。以九儿与十八刀的爱恨情仇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自由精神、生命气度以及悲壮之美。为呈现最佳舞台效果,我们在唱腔、舞美、服装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京剧脸谱化、行当化的表演程式,采用了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唱腔和舞美设计,在视觉上更加震撼,情感上更加动人。
《红高粱》的创作,是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在现代戏创作方向上的又一次探索,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让京剧承载传统、对话现实的有益实践。该剧自2023年6月28日在宁夏人民会堂首演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不仅在宁夏本地引发了观看热潮,还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展演中,同样获得了观众和戏迷的极大热情与好评。观众表示,这是一部适合各年龄段群体欣赏的作品,既能让年轻人感受到京剧艺术的审美和时代价值,又能让老一辈观众接受并回味历史记忆和情感。
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不断涌入新的观众,古老的京剧艺术正是在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持续焕发生机和活力。只有夯实传统根基,京剧才能枝繁叶茂,期待与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将这份古老的艺术带上更加广阔的舞台。
孙立军,现任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宁夏音乐家协会理事,宁夏二胡协会常务副会长。
记者: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回响。在您看来,歌曲《我引绿洲接长路》这首音乐作品,留下了怎样的回响?
孙立军:“也只是青苗一株,也终成千树万树,听远古的驼铃,至今回响在大漠天幕……我引绿洲接长路,花香开道北斗注目,奉献一杯甘露,有客远来我家在绿荫深处”,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委婉优美,在青年歌手云飞、王雅洁的演绎下,《我引绿洲接长路》是一首表现宁夏发展变迁的主旋律音乐作品,讲述了古今相续的丝路故事,展示了欣欣向荣的美丽新宁夏,作品带给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古道驼铃,见证昨日辉煌;继往开来,抒写今日华章。《我引绿洲接长路》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创作,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特邀国内知名词曲家陈涛、王备创作的优秀歌曲,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明快活泼,歌颂了从古道驼铃到现代繁华、从荒漠戈壁变绿洲的历史巨变。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张宣传宁夏的音乐名片,向世界展示着宁夏的魅力与风采。
创作团队在宁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的人文底蕴和时代价值。词作家陈涛、作曲家王备把对宁夏人民辛勤耕耘、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敬意都融进了词曲中。王备表示,《我引绿洲接长路》将产业结构向新、能源产业底色向绿、特色优势产品向外的美丽新宁夏展现给天下人,把宁夏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充分释放出来,彰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团结奋进力量。
歌曲发布后,很快在各平台引发听众共鸣。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丝路精神融入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并进行创新性表达,讲好中国故事。精益求精、潜心磨砺、锻造精品,让《我引绿洲接长路》成为对外文化传播中讲好宁夏故事的又一个鲜活案例。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将继续坚守主旋律创作的主阵地,以文艺之名赴时代之约,共同唱响时代新声。
阿舍,中国作协会员,现任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银川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记者:长篇小说《阿娜河畔》是您献给故乡和父辈的缅怀之书。在创作中,您是如何用文学重建精神故乡、解读故乡与人的关系、展现人情人性的丰富性的?
阿舍:《阿娜河畔》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宁夏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联合出版,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人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茂盛农场的生活历程,展现了两代人在边疆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赢博体育入口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
《阿娜河畔》中的“阿娜河”即指代塔里木河,“阿娜”,是尔语“母亲”的意思。小说中的劳动与生活脱胎于我对农场的记忆;小说中的人物,寄托了我对那些边疆创业者的理解与敬重。小说中有对垦荒历史的展现,有对阿娜河畔的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的描写,有对农场及其建设者的命运变化、人生抉择的呈现等。
任何宏大叙事都需要用个体而具体的生命故事、情节和细节去展现,《阿娜河畔》在处理时代、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在历史与日常、个人与时代、自我与世界之间实现连接与贯通,这一点对我的创作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在每一个写作阶段找到那个接通并融通的具体的“点”,既要自然贴切,又要富有深意,所以特别考验作家的创造性、思想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挑战来自作家本人与人物形象之间的理解与共情,书中每个人物都是他自己,作家既要塑造他们,又不能替代他们,这其实就是作家对人性和人心的发现与认知,以及作家本人的共情能力。在《阿娜河畔》的创作过程中,我品尝到了真正与小说人物紧紧贴在一起的感受,非常喜悦,因为你创造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被你赋予生命之后,成为他自己,有了自己的语言、感觉、思考与选择,应该说,这个挑战带给我很大的满足感。
《阿娜河畔》受到读者喜爱,表明社会和时代需要什么,你的创作恰好表达了什么,才能引发社会共振,创作产生影响力。文艺创作者要有开阔的思想和艺术视野,去发现和开掘题材背后的精神内核。
马茵,宁夏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广播剧编剧、导演、演员,创作广播剧3500多集(部),作品多次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遇见良渚》的编剧之一。
记者:“良渚”,是中华民族文明曙光初现之地。立足当下,该如何去追溯良渚文化?
马茵: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明良渚古城遗址所揭示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交通之声)、宁夏广播电视台敏锐捕捉到良渚题材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历时3年创作完成广播剧《遇见良渚》。该剧讲述良渚申遗工作启动后,以宋恒为代表的四古人、文保人和发掘、保护、研究良渚遗址的专家,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准平衡点的不懈探索,让良渚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碰撞,赋予广播剧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遇见良渚》首播时间为2024年5月18日,邀请国家一级导演王锐和著名编剧陈敏、崔波组建团队。由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配音演员凌振赫和著名配音演员李昊甲、边江等加盟演播。
寻根问源,叩问来处。《遇见良渚》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考古的广播剧,更是一部深刻探讨历史、文化、人性以及现代与古代文明对话的作品。首次以广播剧的形式表现良渚题材,剧中大量环境音直接取自良渚实地,利用声音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营造出丰富的听觉场景。围绕剧情定制原创音乐,结合古琴、陶埙等传统乐器,以及现代音乐元素,创造出古今交融的音乐风格,增强剧情的沉浸感,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沉浸遐想,体味良渚“5000年前的风拂过脸庞”的感觉。
巧用“遇见”显现良渚当代价值。借助“遇见”概念,讲述以宋恒为代表的考古人、文保人和专家学者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间寻找平衡点的故事,探讨个人与历史、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宋恒作为考古学家的执着追求、司徒玉作为地方官员的责任与挑战、苏兴作为年轻学者的成长与困惑等,每个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与良渚文化产生互动,这些互动反映了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情节可信、可亲、可感,“声”情并茂的演播撞击着听众的心,让听众在空中“遇见”历史的良渚,更让听众感受当下的良渚,作品累计收听收看突破4.6亿次。
郭文斌,宁夏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小说《农历》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记者:文艺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宁夏出品”之所以能得到观众和读者的青睐,在您看来,“密码”何在?
郭文斌: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宁夏出品”交出双优“答卷”,再次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以火热的文艺创作融入壮阔的时代,才能够获得奖杯与口碑的双丰收。
本届“五个一工程”宁夏获奖作品涵盖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等,既有对国家决策部署的艺术展现,又有百姓真挚情感的真实记录。
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是获奖作品最为鲜明的特质。“在融入对中华大地的触觉、对青山绿水的视觉、对五谷丰登的味觉和对浓郁乡音的听觉中,形成文化担当的自觉。”歌曲《我引绿洲接长路》主创人员,紧紧抓住梦想和奋斗这两个关键词,讲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文艺创作方法有多种,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崇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写出了集体和个体在时代的变革当中的博弈。满腔热忱为人民书写抒情抒怀的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京剧《红高粱》同样不遗余力,对九儿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种全新阐释。主演刘京融合了青衣、花旦、武旦甚至泼辣旦的表演技法与特色,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九儿——爽利泼辣,又英姿飒爽。
本届评选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时代性和群众性,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认可度、群众喜爱度、网络传播度。特别是对既有良好社会效益、社会价值,又在互联网平台点击率高,线上线下均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好评的作品,给予了重点关注。广播剧《遇见良渚》在学习强国App收听15万+;北高峰App收听2.5万+;中国文艺广播、中国乡村之声、中国老年之声收听人数达13000万+。《遇见良渚》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用文物定位时代坐标,以全新视角生动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纵观宁夏获奖的优秀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较好实现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相统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鼓舞宁夏儿女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记者高菲/文乔新宇/摄)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