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但是”,犯罪分子不会有这样抽象的正义感,犯罪行为也没有任何可以被“但是”所保护的正义性,收起那些“但是”,不带任何条件、任何后缀,齐声去谴责。我们的舆论场需要一种纯粹的原则性,所谓纯粹,就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加限定。因为这种犯罪指向的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我们必须凝聚在普遍共同的原则之下。
深圳日本人学校被刺学生不幸去世,舆论一片愤怒谴责之声,深圳警方今天介绍了案件详情,该案属偶发个案,犯罪嫌疑人钟某无固定职业为单人作案,对持刀伤害学生行为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拘。很多深圳市民自发前往事发地献花哀悼,认为“行凶者卑鄙至极”,这个留言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共识:无论这个孩子的国籍是哪里,既然生活和求学于深圳,他就是深圳的孩子。
媒体也集体表达鲜明的谴责态度,南都评论《严惩凶手,绝不容忍任何违法暴力行为》说,对暴力伤童的行径,绝不宽恕。这种凶残伤害,是对深圳这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著称的现代化城市的肆意挑衅。财新火线评论《维护善良正气,筑起和平屏障》说,对无辜儿童犯案的暴行,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可以另赋“解套理由”的空间,这当是全社会的道德良心共识。中新社《向孩子举起屠刀的人十恶不赦》的文章也提出,任何替这类恶性犯罪找的借口,都是不可接受的。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形成这样的基本共识:面对深圳被害男童,面对类似的暴力犯罪,任何“但是”都是可耻的。暴力伤害本就不可饶恕,这种指向儿童的凶残,更是最最最不可宽恕,这是无须带任何条件、不能留什么例外、不可被“但是”这种后门所消解吞噬的原则。向孩子举起屠刀,就是十恶不赫,不要说什么“但是”,没有任何“但是”!这种罪恶,配不上任何一个“但是”。
但是,但是,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招摇过市,多少因为你而获得了一个堂皇正义的理由,多少本应该是全民共识的道德原则,被你掏空了内核,撕裂了共识,让正义原则千疮百孔。虽然该案属于偶发个案,单人作案,犯罪动机还在调查之中,但如此残忍地将屠刀挥向一个孩子,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但是”的魔鬼支配着他?
这些“但是”多么啊。杀人是不对,但是,当年他们杀了我们多少人啊。杀人是不对,但是,他是日本人,就是同情不起来。杀人是不可饶恕,但是,很多右翼分子确实应该反思;杀人是不对,但是,历史不能遗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但是”,消解着“屠刀挥向孩子是不可饶恕”这个鲜明立场的共识性,让共识失去了正义基点,形成了态度的撕裂,也赋予了“屠刀”某种可理解、可接受性。
这些将诸多问题混杂在一起的“但是”逻辑,制造了舆论场的价值混乱,让一个本来“不应该有条件性”的原则被荒谬和仇恨所击穿。这些“但是”,都在暗戳戳地为暴力犯罪辩解。这些“但是”,不仅逻辑混乱,可怕的是,因其内在的暴力逻辑,都是一把凶残的刀。看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历史不能遗忘,右翼分子应该反思,我们要铭记历史,单独地阐述,当然有道理,但在一个与之不相关的暴力犯罪之下谈这样的道理,这个背景下谈“但是”,既污染了“历史不能遗忘”这样的正义要求,也在逻辑上赋予了暴力以正义性。
没有什么“但是”,犯罪分子不会有这样抽象的正义感,犯罪行为也没有任何可以被“但是”所保护的正义性,收起那些“但是”,不带任何条件、任何后缀,齐声去谴责。我们的舆论场需要一种纯粹的原则性,所谓纯粹,就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加限定。因为这种犯罪指向的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我们必须凝聚在普遍共同的原则之下。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我们看着日本、世界看着我们》的评论,我今天仍坚持这样的立场,我们不能被“但是”这样的特殊逻辑所囚禁,变成一个站在普遍原则对立面的独人。实际上,我们也不是为了“让世界看着我们”,我们要经得起自身良心的凝视。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对待孩子的态度,面对深圳被害的男孩,用什么样的立场去谴责,既有普遍原则的凝视,也有内在道德法则的深深凝视!
《时评中国4:用知识和思想驯服不确定》是前面几本的升级版,精选了这两年我最满意的评论作品,用暖评、热评、深评在不同视角中回望这两三年的关键时事。赢博体育入口我主要想向读者推荐的是新增的两大部分,一是阅读方法,一是写作技巧。写作需要阅读形成的知识供给,怎么形成有效的、可积累的、能支撑写作的深度阅读?是需要方法的!专门增加了高考作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赢博体育入口以这几年的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为案例,分析了作文写作怎么跳出套路,怎么用批判性思维去驱动,找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角度,怎么在“热启动”中让写作有话可说。选择这本写作宝典,打开《时评中国4》,努力让写作视角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