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经常在报刊和平台发表文章,我习惯把文章拍照下来“晒”在朋友圈与友人一起分享。一次,一位老友恭维我:“汪兄,祝您早日成为皖西名家!”见此我不禁哑然一笑,记得业内有种说法,出名要乘早,何况自己都这把年纪了,从来没想过要出名,遑论成为名家,写作投稿不过是自己多年来秉持的一种业余爱好。从年轻那会爱上直至如今,始终未有间断。当然,我的写作,选择的是“为己”——滋润自己,放飞自己,兴趣使然;调节身心,孤芳自赏,自得其乐。尽量让自己在写作中获得些花钱买不到的、别人无法提供的享受和乐趣。坚持写作,日积月累在文字中“行走”,在码字的惬意中不断获得“心想事成”的那种喜悦。至于出名,我可从未想过。
稍加留意一下,浏览网页、打开电视、翻看报刊就可以发现,时下“著名”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热词,如“网红”“大咖”……比如主持人在介绍某位歌手时,总是不忘在其名字前加上“著名”二字,报刊记者在新闻专访稿件中写到某人时,“著名”二字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很多被冠以“著名”的一些演员、歌手、作家等等,不但广大网民、观众、读者不闻其名,就是连业内、圈内人士也是初次见面。这样,就由不得人们不怀疑,“著名”是不是用早了。
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一位文友,他比我小10来岁,论起来我们算是亦友亦徒的关系。早些年,他看到我在当地媒体上频频发表一些“豆腐块”类时评文章,羡慕不已。几经打听并上门请教,要我帮助指导写此类文章。然而,不知是“火候”未到,还是天赋不够,纵然也努力了,所写的言论还是没能爬上报刊。孰料,最近从媒体一位记者朋友口中获悉,十几年不见,此人竟然成了市、省级作家协会会员了。经了解,这位老弟是通过业内熟人关系通融,一跃成为“作家”的;否则,仅凭他那区区10余篇发表在市、省级媒体的散文小“豆腐块”,显然是不够格的。
被冠以“著名”的人,顾名思义,就是不但在业内、圈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在业外、圈外虽不一定要家喻户晓,但至少说起来,网民、观众、读者要有一点印象。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著名”,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有“著名”的创作成果。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看过的央视一档节目《鲁健访谈》;主持人鲁健与作家梁晓声就畅谈文学和写作的一篇采访报道,不禁为作家笔下“温暖的文字”所感染,也为其日复一日严谨的创作态度所敬佩。
从《今夜有暴风雪》到《父父子子》,从《雪城》到《人世间》,梁晓声的写作持续了42年,可谁能想到,他笔下的2000多万字,都是一笔一划在稿纸上手写的。其中,以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人世间》,是梁晓声所有创作中规模最大、写得最辛苦的作品。想当初,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摞稿纸;利用8年时光,每天一笔一划写10个小时……可想而知,作家用汗水、用心血,铺垫坎坷,填补缺撼,一格一格地“爬”。每爬一格,就如跨越一道障碍,踏上一级台阶,其中的艰辛可想可知。当网友获悉115万字的《人世间》鸿篇巨制就这样从一个个方格子里诞生的,无不为作家的韧劲、毅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言为心声。对于像梁晓声这样的作家来说,“八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除了写作天赋,笔端流淌出善意和温度,更多的则源于创作态度——严谨,没有构思好文字中所希望表达的东西就绝不下笔。依靠文字传递温暖,聚焦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普通中国人,梁晓声也由此被人们称为文坛的“平民代言人”。
据悉,这部超过110万字的长篇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央视频道播出后,很多90后、00后年轻人成了追剧主力,他们从梁晓声笔下坚韧担当、善良正真的中国人身上,找到了父辈、亲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很多人看《人世间》,为之落泪的根源并非那些生活的苦难,而是主人公的温暖与至真至善。这种温度和善良,也让读者们获得了力量。一部好作品,能被人们记住,留存于记忆深处,打动无数观众和读者的心弦,像梁晓声这样“著名”当实至名归。
时下,一些新闻传媒之所以乐于随便将“著名”这顶帽子送人,旧根结底,还是传媒自身底气不足,因为拿不出“著名”的节目和栏目,引不来真正著名人物的参与,就拿所谓的“著名”人物来博人眼球、撑门面,以抬高传媒自己的名气。赢博体育官网实则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此乃不但不能提高节目的档次和收视率,同时也害了这些“著名”人物。君不见,有些唱了几首歌的歌手,演了几部影视片的演员,写了几篇文章的作者,刚刚崭露头角,就被捧为“著名”,就不知天高地厚飘飘然起来,忘记了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有一个漫长而冷清的过程。耐不住寂寞,到处抛头露面,时间一长,仅有的一点底货也被挥霍殆尽。为引起人们的注意,提高知名度,就不得不靠作品之外的东西故弄玄虚、或相互吹捧、或肆意炒作……如此“著名”人物只能陡增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
“著名”是许多人向往的人生境界,但是,在“著名”之前有一个漫长而冷清的奋斗历程。古人言“文以行立,行以文传”,讲的就是作品(包括演唱)与作者(包括歌者)的品行修养的密切关系。依笔者拙见,名副其实的“著名”,必须拿出对观众对读者负责并为社会认可的东西,著名后还要洁身自好;沽名钓誉抑或走捷径、靠炒作,拿不出货真价实的作品,是摘不到“著名”桂冠的;即使摘到了,戴在头上也不好受。因此,还是且慢“著名”好。
汪云寿,1953年出生,插过队,当过兵,企业退休干部,文字爱好者,现为安徽省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电视报》《人民日报》《时事报告》《中国老年》《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楹联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团结报》《新安晚报》《金陵晚报》《西安晚报》《现代家庭报》《读友报》《老年日报》《快乐老人报》《安徽老年报》《安徽工人日报》《皖西日报》《六安新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