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博体育赢博体育确实从2019年疫情开始以来,经济大环境是始终处于震荡中下行的态势。但是,如果大家真正去细究这个时间点,制造业的经营性指数、燃油车市场的行情,疫情其实在国内是2019年下旬才爆发出来的,但经济形势在2019年年初就已经明显能够感受到逐步恶化的趋势。
所以多重利空因素的叠加,才造成了经济大环境和内循环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疫情放开了,经济并没有出现好转。
加上因为疫情后常见的操作就是扩招,扩招的学生也是终究要毕业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从2022年开始,校招以后会一年比一年变的艰难。
就像现在毕业后,再回过头去审视当年的高考志愿,如果你真的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充分了解,然后做出来的选择,哪怕是选的不好,你也不会太遗憾,因为再回到那一刻,回到当初那样一个信息环境,你还是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人很多时候的遗憾、懊悔,还是来自于当时本来可以多思考、多了解一些,但是没有做。
当时也可以给自己的偷懒找很多借口和理由,专业不好没事,反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进去了再转专业好了;学校不好没事,反正自己后面还可以考研到更好的学校;
但到最后会发现,转专业和考研都没有那么容易,做选择其实就是清楚自己的筹码,行情好的时候冒险追求最好的,行情不好的时候,反而是要保证不是最差的。
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人生都是只能建一次的楼房,真的不像X二代、三代有那么多的试错机会。
1、有的学校老师或者长辈,会倾向于教育你说“先就业再择业”,这或许在当年的历史条件是对的,市场经济没有那么发达,大家做的工作也大同小异,先踏踏实实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在往上晋升的过程中不断转型。
但是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各个行业的薪资差距和发展空间差距越来越大,行业和岗位之间的壁垒也越来越严,有很多东西不是靠后期单纯的吃苦和努力就能弥补的。
社会越往后发展,社会分工越细,掌握了优质生产资料、资金、人脉的高层,他们的流动性会更好,而底层的普通劳动者, 流动性会越弱。毕竟,他们希望你们更程序化、专业化,更弱的流动性方便管理。
所以在择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长期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去了解,每一步都很关键。
2、我们也知道行业、企业、岗位方向很重要,但是面面俱到肯定求职难度也更大。
所以要多提前实习、提前储备求职背书,这个事情任何时候都不晚,也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还是更推荐你选择比较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像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硬件行业、半导体行业、新能源汽车等。
因为一方面你也会发现,越是传统的行业,越是卷的行业。对学历、学校档次会越看中,因为很简单,传统行业已经处于一个稳定性期,人力需求已经逐渐饱和了。这时候又必然需要一个筛选原则, 自然根据学校、学历来筛选虽然不是多好的选择,但确实又没有更好的选择。
所以传统行业里面,本科学历还是比较吃亏的,前期你分配的工作内容也不够核心,自然工作成绩的曝光度也会更小一些,所以一些机会也会更少。而一些优质国央企、传统企业的岗位本科的竞争力本身也偏弱。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和坚持,才能真正吃到一个行业的红利,如果这个行业好,你就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不好,你就远离这个行业。也不去判断这个行业到底机会和前景怎么样,说句诛心之言,没有能力陪TA走过最低谷,TA为什么要把最好的回报给你。
当然,如果传统行业本身家里有就业资源,那么多听听家里的规划和建议好了,学历是敲门砖,后续入行后的升学也还有机会。
政策这个层面肯定也把握不住,资本是逐利的,逻辑也看不懂,你唯一有机会去抓住的,也就是技术,到底这个技术有没有前景、能不能给用户、客户提供需求,未来发展的稳定性怎么样,这时候你其实跟一个投资机构也差不多,选择在天使轮、A轮、B轮、C轮还是上市后等等哪个阶段加入,无非他们投的是钱,而你投进去的是自己,他们可以多个篮子投多个鸡蛋,而你其实就一次只能选择一家企业,更应该做仔细的尽职调查。
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都可以考虑,特别是一些学校档次比较高的,又很看中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一些传统强势国央企和体制内工作还是可以考虑的。当然,缺点就是薪资成长性没有那么好,后续的薪资瓶颈比较明显。而且反腐之后,这些企业很多隐形的福利也都消失了。
当然,这里也有同学会说,近期互联网大厂到处都是裁员的消息,但很多时候工作的好坏还是来自于比较。目前互联网会出现这个问题,是综合原因导致的,用户红利见顶、商业化模式到达瓶颈期,但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于政策层面的掣肘和资本热度的下降(资本是看重增长的,那怕你现在再好,但是未来没有成长的空间,他投进的钱不能变的更多,扭头就走,资本是最理性,最没有粘性的)。
所以从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来看,互联网和互联网硬件技术还是让生活、生产变的更好的基石,而且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也还没完全走完,仍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所以互联网、互联网硬件、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行业等依然是值得进入的,前提是你能拿到比较不错的校招offer,不要面试都没面过,瞎纠结一堆。
当然,一些传统行业也都有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所以像一些运营商的云部门;银行券商的金融科技、软件中心;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装备、汽车电子、自动驾驶方向等等也可以考虑。缺点就是往上晋升过程中,情商也很重要,而且技术的成长性没有那么大,很多也是依靠供应商完成,但终究技术的大方向上是趋势,一般这种数字化部门还是要优先选择总部和总行,因为下面的子公司很多数字化项目也只是做一些二传手的工作。
同样也是很困惑的,每一年毕业求职态势都在变, 师兄师姐的经验好像也不能简单复制。
去好一些的高校,非升即走,压力越来越大;去差一些的高校,又怕自废武功,后续没有太好的发展;
去一些研究所、创新实验室等等,人才补贴也是有时间限制,到期了、入编了可能又会面临降薪的问题;
去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大厂,方向不一定匹配,而且每年的招聘越来越激烈,未来中年危机也不知道怎么应对?
去一些传统行业的研发中心,待遇感觉也没有很有吸引力,毕业年级也不小了,往往也是最需要钱的年纪。
像博士进入选调生或者公务员体系,相对来说因为公务员体制内有很明确的职级挂钩,所以博士基本上入职就是主任科员,就不算你后续有任何晋升,在退休后一般公务员有升半级的待遇,你也是最后进入副处级的待遇问题是不大的,而一般来说博士在地方还是比较受到重视的,受到关注和提干的机会也比较多。但是,没有绝对的说法,博士进入公务员体系一定发展好,还是更看重个人性格,是不是长袖善舞。
而如果是考虑高校的话,缺点就是高校老师的绝对收入其实并不高,而如果是年薪制的老师很多科研考核压力也比较大,但是高校老师的优点就是有寒暑假,然后空余时间可以灵活把握,后续也可以考虑发展副业(但是这个想收入很高,其实也比较难,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老师就清楚了,但是如果自己在工程、项目或者创业方面有特长的可以考虑,相对来说比较自由,进可攻退可守,选择高校的时候也不一定要选择特别好的院校,优先考虑编制、沿海发达地区、配套费用高即可。当然,如果还有科研理想的另当别论,那么对口的研究平台就是很重要的,这个会影响到你以后的项目申请、科研头衔的争取。
下面我会从是否应该选择体制内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高校等)、传统、新兴行业有哪些利弊(含国央企、互联网、互联网硬件、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介绍)、行业岗位优劣比较(研发岗、销售岗、研发支撑岗(产品岗、测试岗等等)、销售支撑岗(技术支持、市场、销售运营、公关等)、人力岗、财务岗、法务岗等)等方面展开介绍
作为应届生,还是应该去认真考虑自己适合适合体制内工作的。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出现动荡之后,你会发现长期、稳定的薪资才是真正能够带来安全感的。
所以体制内,虽然薪资不高,但是持续、稳定的流水往往能够减少你的焦虑感,很多时候人真正的焦虑不是来自于绝对的加班时间,而是对于未来变化不可控的焦虑,这个是很难睡着觉的。
如果有人不根据你的个人情况,不根据你所处的地域就盲目的建议你选择公务员或者放弃公务员都是不客观的,那么你要做的也就很简单,不需要参考他的结论,只需要去吸收他的信息就可以。
特别我自己是从互联网企业回到了高校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地方都是围城,都说自己的工作不好,但很多时候,人生又必须要选择,没人会真正设身处地的从你的角度去考量,还是要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才行。
公务员目前最大的优点还是来自于稳定性和不错的社会地位(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如此)、以及潜在的社会资源调动能力。
这个真的要看地区和岗位类别,确实曾经有一个阶段,公务员享受着很不错的社会资源,医疗有独立的保险体系、小孩子幼儿园上学都有优质指标倾斜、分房、各种福利等等,而且那时候社会市场经济还不发达,所以从老一辈人来说,公务员=铁饭碗+“吃皇粮”,旱涝保收,而且喝喝茶、看看报纸一天就过去了。
但是现在很多地区的基层公务员其实非常忙,各种会议、工作也都很多,特别是疫情之后,之前很多开的口子,又没有收拢,“表格化治理”、“常态化扶贫工作”带来的其实还是巨大的工作量和统计量。
其次,在一些组织部、纪委、党建、公检法、应急管理等部门中,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当然,这里晋升机会也会更多,领导希望往上走,自然要揽更多的活来做,下面人的工作量也就更大的。(他不给你揽活,他怎么获得成绩往上走,你负责干活,他负责向上应酬)
其实你从公务员很多福利在减退就能看出来,如果我们拉长时间跨度看,从1994年公务员首次出现考试招录后,公务员的社会光环还是在逐年下降的。
当然,在一些“体制热”的大省,确实考公、进编的家族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但是真正的光环还是来自于你的职位、岗位权力和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就是你能够给别人解决多大的事情,别人才会有多尊重你。
所以并不是公务员本身就社会地位高,还是跟你手中的权利和能量成正比,而这些并不是考进公务员就有的,公务员里面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啥层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
3赢博体育、听我XX朋友说,听我XX姐妹的孩子说,听我远方亲戚说深圳、苏州、杭州等等公务员收入很高:
越是基层的岗位收入越高,像杭州一些发达区级公务员、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等等,薪资总包收入上28w其实不难(最近有些奖金确实也砍了一些),而且这些地域都呈现出发达区级高于市级高于省级。
但是工作强度也是呈正比的,比如杭州基层法院是最高,但是工作强度也比市级法院高很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些工作量都是要评估进去的。
比如深圳的公务员高的三四十万的是有,但是结合房价,有的岗位薪资性价比其实还不如广州的一些区级。所以这些都是要在公务员岗位选择前系统了解的,不然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还不如没有,爱子情深,害子也是情深。
这里面就涉及有哪些人适合考公务员,一般来说周围朋友反馈比较好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父母强烈希望自己回到家乡工作,且家乡属于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以下,缺乏优质的企业选择。(往往这类公务员其实也很难考,比上海、广州大城市圈的公务员难考,因为真的卷)
这时候还是很推荐考公务员的,一方面越是在这种地区,很多办事流程不透明,方方面面需要找人(教育、医疗、行政事务等等),这时候公务员的人脉拓展优势还是比较大的;
其次,就是家族拐弯抹角,总可以找到人,对于后续长期发展的岗位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而且公务员一般在这种地区,收入还算是中上等,而综合看工资性价比和稳定性反而是更好的,包括在后续的相亲等过程中也都会比较有优势。
一方面,如果你不在家乡区域,家族资源很难渗透,家里的忙也很难帮上,往往这类城市也都比较排外,图什么,自己一个人孤悬在外面,没什么意思的;
其次,如果是考虑一二线城市,就一定要提前平衡好房价,不然光靠自己的工作,家里没有太大助力,购房的压力真的很大。那还不如去当地优质的企业搏一搏、卷一卷,躺也是需要资本的。你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可以躺的基础。
从2019年这之后也可以明显感觉到,之前薪酬比较高的三个行业:互联网、金融、建筑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金融行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如果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够好,承揽、承销都会遇到问题,当然,该赚钱的金融机构总能赚到钱。
互联网更多还是受到了政策性的掣肘,本质上互联网的用户红利和商业化瓶颈的影响确实存在,但也没有那么大,毕竟还是有很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但是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资本热度一降下来,互联网的薪资也就回归正常了,而且之前的新业务投入又要消化,自然裁员、组织动荡等等都会持续下去,未来也还会有2~3年很煎熬的日期。
那其实还是去体制内躺着稍微舒服一些,毕竟旱涝保收,如果也不想着往上升,下班时间还是基本能够保证是属于自己的。
这类其实并不少,就是父辈们其实资本积累已经够了,更希望下一代人能够往体制内发展,进一步拓展稳健的政商关系和朋友圈;
另一种,就是家族本身就已经有比较深厚的体制内资源,这种往往会随着上一辈人的退休而快速消散。
怎么说呢?确实年轻人也很容易有自己的想法,享受上一代资源和经济红利的同时,也难免会受到拘束,而选择先自己去闯一闯,其实也是好的。但是,家族资源也是自身实力的一部分,这也为什么好丢人的,更重要的还是去思考,如何更好的承受资源然后传承下去。
当然,部委、省直机关的公务员,前期的待遇并没有很好,购房、社交这类还是需要家族支撑,你能想象北京一个部委的公务员(非公检法)一年工资收入是同届同学去互联网的1/3不到,然后分房排队遥遥无期,其实普通家庭前期还是比较难熬的,这个要提前想清楚,不然后续离职,一方面流程比较繁琐,另一方面也错过了比较好的企业校招时机。
其实无论是移动、联通、电信这类运营商,还是电力系统、石油系统、交通系统等等,本质上在行业内还是有着绝对垄断优势的。
这些行业的求职,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如果想一直在这些体系内往上走,那还是尽量去核心的业务和部门,因为领导也是基本上从这些部门提拔起来的,因为站队都是一脉相承。
传统垄断企业的很多东西,不是因为这个事情你做出来了成绩,然后你获得上升机会,更多时候还是因为做这个事情的是这个人,所以后续出成绩、曝光的机会才比较多。
当然,一些优质平台的数字化转型,也会有一些新方向出来,这些方向也可以考虑,一方面因为老人比较少,所以坑位比较多,其次就是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依托外部供应商,还是联合开发,项目的稳定性和需求是始终有的。
因为随着汽车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可以搭载更多的电子元气件,未来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万物互联互通的物联网信息节点,对于软件和硬件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新能源汽车前景肯定是有的,不然资本也不会这么热情高涨的进入。
但是这里面会分成两类,一类是造车新势力:像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极氪等等。
更偏互联网风格,薪资高,加班强度高,但是中肯的说稳定性并不是太好,销量好,皆大欢喜,销量一旦出现起伏,组织的动荡马上也就开始了,所以要更看重自己心仪的岗位,哪怕后续动荡,自己也可以在自己心仪的岗位路线上持续跳槽。
一类是传统燃油车厂往新能源方向的延伸:广汽系(广汽研究院、广汽埃安等)、上汽系、长安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等,总体这类国资背景的整车厂,稳定性会更好一些,加班强度也是根据销量来的,缺点就是薪资成长性没有那么明显。
当然,比亚迪现在也算是现象级的整车厂,销量一枝独秀,销量好之后,招人政策也很激进,但是比亚迪毕竟是一家民营企业,没有合资和外企那么好的雇主心态,真的当招人的规模过大之后,也不可避免的会进行优胜劣汰;其次,就是比亚迪各个事业部、工程院、规划院等等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盘子,还有内部的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电池供应商等等,比亚迪本身三电系统的自研成绩确实是很好的,但是并不是里面所有研发岗的技术成长性都好,还是要结合部门和岗位来综合比较。
还有一类是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供应商,这类像传统的tier 1博世、大陆、联电等等,也有国内的经纬恒润等等,以及互联网硬件的汽车电子部门,像华为、海康、大疆等等,也都在输出整体的汽车电子或者ADAS解决方案。而且在汽车行业中,真正的技术成长性好的还是在供应商那里,但是乙方的工作感受肯定不如甲方。
所有这个也要看自己的选择,如果自己未来想往项目管理方向走的,或者看重转岗丰富性的,那还是整车厂更好一些,毕竟整车厂里面什么岗位、什么业务也都有;但是如果自己已经想清楚了想走技术专家路线,且已经有明确的技术方向选择的,一些优质的供应商也是很好的选择,且技术成长性更好。
当然,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三大技术,电池、电机和电控,因为目前主要制约新能源汽车产品体验的是续航体验和安全性,所以电池是放在比较高的位置,像以宁德时代等为首的锂电方案提供商,待遇都很不错,但是工作强度也很大,这个是行业性的,而且随着未来新能源电池技术的成熟,其实成本还是会回落,到时候对于这类企业的利润也会呈现出周期性的回落,所以我更推荐与软硬件技术联系更紧密的方向。
当然,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一些外方独资或者外资控股车企也是可以考虑的,一方面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和语言背景更占优势,另一方面工作感受也更容易接受和过渡,像北京奔驰、戴姆勒、大众中国、通用汽车等等,其实这类车企的项目流程和体系还是适合作为职场生涯的起点,项目视野也不错,缺点就是薪资成长性较差、中方人员晋升天花板有限,后续还是要有序的往国内发展潜力更好的整车厂跳。
其次,现在车企行业不景气,招聘也在下行,所以从行业上来说,更推荐乘用车行业,商用车和特种车辆以后其实跳槽选择空间很窄,也会制约你的发展和薪酬增长,因为商用车和消费级乘用车的设计理念是不一样的,后期跳槽也比较难。
从技术层次来说,智能网联(含车联网)、智能驾驶、电气化(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机)都会好于传统的岗位,这个在今年的校招中会比较明显,这些方向的研究生相对就业会更好一些,传统岗位如果行情好还行,行情不好就很容易出现缩招,因为老人太多了,所以机会也相对少一些。
特别是智能网联和智能辅助驾驶,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也设置了汽车电子部门,所以薪酬方面也开的比较高,而且这些技术领域的技术兴起就是这几年,其实海内外基本上是同步的,没有特别明显的技术代差,而且国内的政策法规也要更宽松一些,所以相对来说合资企业推进研发的力度也会更大一些,不会像传统技术被海外总部受制的那么严格,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气化程度的提高,这些新兴岗位的前景会更好的。
半导体,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说很独立的行业,而且这里也有很多的分支。首先半导体行业加班强度是比较高的,这个是行业属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后续你不管跳槽到哪个平台,只要是效益好的,加班强度都普遍比较高。(当然,比如fab厂里面类似国资背景的华虹华力、设计里面的紫光系工作强度会略好一些,注意是略)
芯片IC设计>半导体器件设计>半导体封装和硬件系统开发工程师>芯片可靠性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客户驻场技术支持。
当然,这个只是笼统的,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分,包括也有很多半导体设备、过程材料、耗材的外企和国内企业。
但是注意半导体的求职,如果明确有岗位方向的发展意向,还是要岗位优先,毕竟同类岗位往更好的平台跳,还是有机会,但是跨岗位,特别是制程跨设计,真的岗位壁垒很大。
当然IC设计确实是最难,也最有挑战的,电路设计还是很核心的,但是像半导体分离器件,传感器件这类设计也很核心,因为也是关键模组,虽然相对于IC要边缘一些,但是这里面很多模组的国产化之路还很漫长。而半导体封装和可靠性更多是从制造的角度延伸,当然并不是说制造不重要,目前中国半导体主要卡脖子的问题反而是制造。
虽然现在半导体也是肉眼可见的在资本的催熟下产生泡沫,但是美国持续制裁下,国内其实是形成了毕竟好的市场壁垒,所以产业机会是有的,而且也是国家政策支持的,所以选择一个方向长期深耕下去,回报还是不错的。
确实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动荡,整体校招求职形势也是很严峻的,一方面大厂的组织架构也不稳定,有时候一个部门或者组裁员,应届生也无法幸免。另一方面,现在软件岗位也是比较卷的,并不是说拿到一个大厂的软件岗就是职场终点了,后续也是需要持续的去补足自己的短板,才能保证不被淘汰。
毕竟软件岗对于年轻人的友好,也是来自于对于行业内老人的不友好,蛋糕就这么多。软件行业技术更新快,从业压力大,企业也会更欢迎新人,但是新人也都有老的一天,所以后续还是要多往后端架构或者技术管理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长的延长自己的黄金职业期。
而在这个方向求职的过程中,更建议优先考虑大厂的传统核心业务,新业务按摩更推荐云计算业务和跨境业务、企业服务业务等等,因为目前其他的新业务风险性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国家在未来几年对于互联网的反垄断管理会越来越严格,这也很容易造成大厂的焦虑,而焦虑的体现就是团队的动态优化。
所以确实竞争很激烈,所以一些细分行业的头部中厂也是可以考虑的,互联网硬件大厂也可以考虑(软件技术积累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像chatgpt带热的一些大模型、多融合的创业型公司还是要谨慎的选择,毕竟AI之前大厂不是没有重兵投入过,其实从2021年之后,很多大厂的AI项目是在逐渐砍的,毕竟资本只需要享受阶段性热度红利,他们是可以退出的,但是你到时候就比较难退出来了,AI项目创业公司的商业化还是很有风险的,这是大厂都没有很好的解决的问题。
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动荡,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银行总行的软件中心,券商的金融科技部门(非营业部)、整车厂的自动驾驶部门、算法部门、软开部门等,当然也包括传统国央企的数字化转型部门。
这类offer的优势是校招薪资性价比还比较好,后续稳定性也不错,更适合未来就长期在这个赛道里面深耕,这样技术能力也能够长期匹配,但是后续如果后续想回到纯互联网行业,技术能力会有些跟不上。
纯硬件方向就是更推荐考虑一下互联网硬件大厂,像华为、大疆、海康、大华、华三、浪潮等等,这类互联网硬件大厂相对来说薪资待遇是比互联网大厂低的,但是因为硬件技术其实更新、迭代是比互联网慢的,所以工作强度和中年职场危机会略好一些,而且跟你的主要背景契合度也比互联网技术更高一些。
互联网硬件也是未来新兴产业的基础,所以像一些跟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相关、物联网、产业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等等相关的业务部门也是可以考虑的。
当然,纯新能源方向其实也有产业机会,像储能电池、风力发电等等,这里面也分三大类,一类是上游原材料厂商,中游新能源器件,以及下游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厂商和终端商业化运营厂商,也确定硬件的需求在,也可以适当关注。
包括,像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对于电子元器件、软硬件架构要求越来越高,其实无论从薪资、技术视野来看都是不错的,但是要清楚整车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区别,包括不同整车厂之间的差别也会比较大。
当然,其实任何时候,我们还是要坚信,总会有缝隙能让光透进来,清楚自己有什么,清楚自己要什么,越早确定也会让自己的准备方向更聚焦。
更多内容也欢迎收听我的微课《校招应该如何更好的选择行业、企业、岗位并做好相关准备》见评论